澳門在中梵關係中,可扮「斟茶遞水」角色
Published by Lucia under Religion on 7/14/2007在一個題為「中梵關係的前景」座談會上,主講嘉賓認為澳門在中梵關係方面可發揮其特有的角色作用。本身是天主教教友的立法議員吳國昌以「斟茶遞水」來譬喻澳門的平台角色作用;寶血會梁潔芬修女認為,澳門天主教會是作為「橋樑教會」的一個軟性角色。
澳門天主教友協進會屬下的澳門觀察報於7/7舉行「中梵關係的前景」座談會,邀請對中梵關係有研究的學者出席討論,並就中梵關係對本澳天主教會的影響做探討。出席嘉賓包括:香港聖神研究中心研究員林瑞祺、耶穌會呂晶器神父、寶血會修女梁潔芬及立法議員吳國昌。
吳國昌在發言時認為,在中梵關係的問題上,澳門最好少出聲。然而他相信在中梵將來發展上,澳門會有一個微妙的角色作用,他譬喻這是「斟茶遞水」的角色。中國正在演變,當中國加入,其實是進入了全球資本主義的大潮,同時極權會逐漸消失,只仍會保持極權手段。他相信隨著中國改變了,需要進行對人的重建工作,而這方面正是教會應做的愛德工作,亦由此,他預期未來中梵關係應會朝著融解方向發展。
本身是教授的梁修女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:在中梵關係上,澳門教會是做一個很軟的角色,不是硬的角色,是作為「橋樑教會」的一個軟性角色。香港陳日君樞機同內地撐得很硬,香港人想上去幫忙教會工作是困難得多;而澳門教會同內地關係好,所以就比較容易做一些工作,亦由此有不少修會都是來澳門展開對內地的工作,澳門與香港兩個教會是「白無常與黑無常」,一軟一硬的角色,目的都是為了教會。
呂晶器神父在座談會上表示,現時澳門每年有兩千萬人次的遊客,其中一千萬人次是來自於內地,他們會去大三巴順路參觀玫瑰堂或其他聖堂,教友應做義工主動向遊客介紹教堂文化與歷史,這樣既可做有利本澳旅遊之事,亦可傳遞訊息讓遊客對天主教有清晰認識。
就教宗本篤十六世於六月三十日致中國天主教教友的公開信,林瑞祺認為這封信不是為中梵建交的外交事務,目的是為中國教友。
至於中梵未來建交的可能性,梁修女認為這是中國對本身內政信心的問題。不過她亦相信終會有建交的一天,教宗在牧函李已經表明了梵蒂岡無意侵犯中國政權。另一方面,在中國對人的重建工作上,梁修女相信教會是可以與中國政府合作,因為對人的社會道德價值重建,教會是可以做得到的。
摘錄自《華僑報》http://www.vakiodaily.com/index.php?tn=viewer&ncid=1&nid=122121&dt=20070708&lang=tw
0 意見:
張貼留言